文章索引

書名 水禮與崇拜牧養(2018聖樂與崇拜研討營文集)
主編 譚靜芝博士
出版日期 2021年7月
出版社 香港聖樂促進會有限公司
ISBN 978-988-78147-7-1
書評者 陳德昌牧師

 

1. 聖樂與崇拜研討營構想 1
2. 崇拜的遠象 4
3. 主題闡釋:水禮與崇拜牧養 7
4. 水禮作為立約的聖禮(閱讀一) 13
    Baptism as a Sacrament of the Covenant
5. 福音派水禮的教義(閱讀二) 31
    The Evangelical Doctrine of Baptism
6. 聖洗— 個人的逾越節和五旬節(專題一) 50
7. 聖洗前傳: 挪亞方舟之約— 脫離罪的審判,出死入生(專題二) 61
8. 聖洗禮儀(專題三) 78
9. 聖洗前傳: 亞伯拉罕割禮之約— 歸入主名下,同蒙天召(專題四) 98
10. 聖洗前傳: 摩西西奈之約— 踏上新征程,棄舊迎新(專題五) 115
11. 水禮禮儀(實踐建議一) 129
      Service for Baptism (2013)
12. 聖水禮與成人宣信儀式(實踐建議二) 139
      Form for the Holy Baptism and Profession of Faith of Adults (2016)
13. 聖水禮導言(實踐建議三) 148
      Introduction to the Sacrament of Holy Baptism (2016)
14. 重申水禮盟約的禮儀(實踐建議四) 154
      Liturgy for the Reaffirmation of Baptismal Vows
 
《水禮與崇拜牧養》書籍推介
陳德昌牧師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合主席
拜讀由香港聖樂促進會就2018年聖樂與崇拜研討營編印而成的《水禮與崇拜牧養》一書,實在感恩萬分,因終於找到一本全面、實用,既有崇拜神學分量,也有實踐應用的一本讀本。全書以不到二百頁的容量卻收錄了兩篇翻譯論文、伍渭文牧師在聖樂營的專題講論和有關水禮儀節的不同範文版本,探討了有關水禮的不同範疇:聖禮神學、水禮神學、處理了認信與恩典的互動、探討了嬰孩及兒童洗禮的理據,也標明了水禮禮儀中個人與教會群體的神聖關連……。
伍渭文牧師精闢的講論:由挪亞的方舟之約、亞伯拉罕的割禮之約和摩西的西奈之約,把水禮在信仰生命中不同的面向加以闡明,更藉與逾越、五旬節相結連,全面地讓我們理解到水禮作為「入門聖禮」,在信徒成聖之旅的延展性。
最後,書末更有由譚靜芝博士收集編譯的四篇實踐建議,羅列了不同水禮禮文及加以導言說明,讓讀者更能掌握禮儀中不同環節的具體意義和應用,印證了前文的探討成果。
這是一本華人教會教牧和信徒認識和理解水禮的必讀書籍。
「轉載自《基督教週報》第3001期」

書名 Music Through the Eyes of Faith 透過信心的眼睛看音樂
作者 Harold M. Best
出版日期 1993年5月
出版社 HarperSanFrancisco
ISBN 978-006-06086-2-0
書評者 譚靜芝

 

1. God’s Creation, Human Creativity, and Music Making
2. What Does Music Mean?
3. Music Pluralism and Diversity
4. The Aesthetics of Musical Pluralism
5. Personal Excellence Success, and Competition
6. General Issues in Musical Quality
7. The Nature of Worship, Faith, Grace, and Music Making
8. The World of Christian Popular Music
9. The Practice of Church Music (I): Music and the Worshipping Church
10. The Practice of Church Music (II): Music and the Witnessing Church
本書對福音派和基要派一向對音樂的誤解作出了細膩和施針見血的批判,啟發領導崇拜、作音樂選材者思考一直逃避的課題。書中清楚闡明思維路徑,以邏輯推論一個合乎聖經對創造力、創意、多元音樂、美學、音樂哲學的批判與總結。
作者以聖經與神學觀點剖析創世與五旬,作為上帝慈愛是多元的立論點。對教會音樂家來說,思考何謂「真正拜父」比討論特定的風格、聲音來得更重要,其次是怎樣保守忠誠、盡心的呈獻,既能幫助教會音樂家反省自身的態度與質素的要求,又能挑戰音樂牧養對象擴大至教會會眾的範疇並文化的考量,是不可多得的論述!
本書主要處理三大主題:音樂的多元與美學、卓越與質素、音樂創作用於崇拜處境中的審視 ,都是領導崇拜事奉不可不知、不能不追尋的課題。另外本書雖然以美國教會的處境考慮,但對基督徒民族音樂學家非常有用, 這裡所提出的原則不是必然地要加諸世界各地的同道,但至少可成為反省參考的楷模。
作者邀請教會崇拜中的音樂人、牧者、會眾皆應參與這類的思考與禱告,編排崇拜正磋磨什麼是適切的音樂時,要考慮異象:就是音樂擔任先知的角色、教會的形塑、大眾文化的革新的角色—致能改變世界!

書名 Christ-Centered Worship 以基督為中心的敬拜
作者 Bryan Chapell 柴培爾
出版日期 2011年8月
出版社 Baker Academic 美國麥種傳道會
ISBN 978-193-21844-8-8
書評者 蘇永耀

 

第一部份: 福音的敬拜Gospel Worship
1. 結構的福音
2. 羅馬的故事
3. 路德的故事
4. 加爾文的故事
5. 韋斯敏斯特的故事
6. 現代的故事
7. 福音的故事
8. 基督的故事
9. 「再次呈現」基督的故事
10. 以基督為中心之敬拜的使命
11. 以基督為中心之敬拜的層面
12. 以基督為中心之敬拜的組成要素
第二部份: 福音敬拜的資源 Gospel Worship Resources
13. 敬拜的宣召
14. 認信
15. 認罪
16. 赦罪確據
17. 轉承語
18. 歷史悠久的敬拜組成要素
19. 誦讀聖經的歷史和實行
20. 以基督為中心的講道
21. 祝福與差遣
22. 敬拜聚會範例
23. 聖餐禮儀
24. 音樂風格
今日教會和信徒對崇拜的討論總離不開這個詞彙:「崇拜更新」。坊間討論的「崇拜更新」,可能是「程序更新」:藉改動崇拜程序讓信徒和非信徒能「投入」於崇拜中;可能是「詩歌更新」:藉加入不同類型的詩歌、或改變帶領詩歌的模式讓參與崇拜者「投入」於崇拜中;也可能是「範式(paradigm)更新」:以「尋道者」為設計崇拜的中心,建立「激勵人心的敬拜」,帶領「讓聖靈帶領的敬拜」,甚至把「崇拜與教會增長」連結在一起等。每個時代都會對當代的崇拜進行反思並作出改革;對崇拜精益求精的原意雖是好的,但正如作者柴培爾清楚地道出:「現代基督徒要在教堂建築和敬拜程序(order of worship)發揮具現代的自由,先要了解所需要傳遞的故事,在歷史中汲取教訓,並以神的話為我們信仰和實踐中唯一絕對無誤的準則。」(p.18)
《以基督為中心的敬拜》不是一本帶領崇拜的實用指南,也不是討論不同崇拜課題的百科全書。作者在很多具爭議的崇拜課題,如在聖餐禮儀和音樂風格上刻意留下討論的空間。這是一本討論崇拜結構的課本,尤其對聖道禮儀作出深入的分析。作者在本書的第一部份介紹不同的禮儀傳統[第二章:羅馬天主教(1570年以前);第三章:路德宗(1526年);第四章:加爾文宗(1542年);第五章:韋斯敏斯特會議(1645年);第六章:當代崇拜禮儀更新運動(1980年)]中的聖道禮儀與聖餐禮儀,並禮儀背後的歷史背境、神學思想與所需傳遞的福音故事。第二部份帶領讀者深入探討福音敬拜的資源:以基督為中心之敬拜的組成要素(第十三章:敬拜宣召;第十四章:認信;第十五章:認罪;第十六章:赦罪確據;第十九章:誦讀聖經;第二十章:講道;第二十一章:祝福與差遣)、歷史悠久的敬拜組成要素(第十九章)、並一些需要注意的要素(第十七章:轉承語;第二十二章:敬拜聚會範例)。
讀者需要以一個廣闊的胸襟去閱讀的書本,因為作者強調:福音的敬拜是超越傳統、文化、時間、和個人喜好。(p. 149) 福音的敬拜(不是傳福音的敬拜)就是以基督為中心的敬拜,是建基於基督的事工;福音的敬拜並不是某一個宗派的專利,也不是某一族人的習慣;不是建基於悠久的歷史, 也不會因個人喜好和習慣而改變。這是本書其中的五節(第七節:福音的故事;第八節:基督的故事;第九節:「再次呈現」基督的故事;第十節:以基督為中心之敬拜的使命;第十一節:以基督為中心之敬拜的層面;第十二節:以基督為中心之敬拜的組成要素)所處理的原則,是需要讀者反覆閱讀、思考、並作出回應。作者強調教會的崇拜要表現出福音的敬拜的特質,更要實現福音之目的,好讓教崇拜的參與者能對崇拜的禮儀作出真誠的回應。
崇拜中的爭議極多,而最表面的(也是最容易分裂教會的)莫過於音樂風格(第二十四章)。福音的原則怎樣能幫助我們選擇合適的音樂風格呢?作者沒有為我們提供一個簡易的答案,卻帶領我們該思考的原則:1)明白福音的原則;2)了解自身所處的歷史背境與神學思想;3)根據實際環境作出統一的策略。作者最後再三強調:「在福音優先性裡生根建造的教會,最有潛力應付這些(編者按:歷史與未來)的挑戰。」(p.394)

書名 Worship Words: Discipling Language For Faithful Ministry
作者 Debra Rienstra and Ron Rienstra
出版日期 2009年2月
出版社 Baker Academic
ISBN 978-080-10361-6-3
書評者 陳亦君

 

中文書名:《崇拜中的語言:忠誠服事所當具備的語言操練》
Worship Words: Discipling Language For Faithful Ministry
by Debra Rienstra and Ron Rienstra
1. The Dimensions of Language in Worship 27
2. Worship as Dialogic Encounter 43
3. On Chatter and Patter 61
4. On Repetition 75
5. The Puzzle of Authenticity 95
6. Watch Your Figures: Metaphor in Worship 115
7. Naming God: Meeting the One Who Is 143
8. Something Old: Inviting Tradition into Today 175
9. Something New: Incarnating the Gospel Now 189
10. Something Borrowed: Worshiping with the Global Church 201
11. Something Blue: The Ministry of Lament 221
12. The Embedded Word: Putting It All Together 233
“好的崇拜語言并非廉宜,反是昂貴;需要我們付上時間與關懷”- 馬可• 芬尼
狄波拉•里恩斯特拉(Debra Rienstra) 是一名文學學者與作家。她的先生若恩(Ron Rienstra) 則是一名牧師與教育家。狄波拉將自己在文學語言理論與寫作上的洞見以及若恩在牧養、崇拜與講道上的經驗結合起來寫成此書。目的旨在幫助教牧以及崇拜領導如何在禱告,唱詩,講道或言說上更謹慎並有意識性地使用這些崇拜的語言。
狄波拉一開始便在引言中先設定什麼是好的崇拜:
真摯性 (authenticity) + 卓越(excellence) = 透明度(transparency) → 參與性 (participation)
狄波拉認為當神的自我啟示透過敬拜群體真摯、卓越並投入的敬拜得彰顯時,就是好的崇拜。這股張力,都會展現在每一章的討論中。
本書前七章屬理論部分,具層次詳細論述, 是實踐上必要的基礎。
第一章 討論語言在崇拜中的四個面向:表達性 expressive、美學性 aesthetic、指示性 instructive與紀念性 memorial。作者指出,當我們在崇拜中經歷讚美,代求,懺悔,聆聽,歡慶與感恩的當兒,所使用的語言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塑造著我們的靈命、思考模式與感受。因此崇拜語言具有塑造性。
第二章 討論在崇拜中經歷的對話。作者除了指出每個崇拜環節中對話的流向 (The direction the dialogue of worship moves) ,也特別提到一個群體性的我 (the communal “I”)。“我”是如何在敬拜中加入其他千千萬萬—過去、現在、將來的“我”,成為一個“我們”的敬拜群體。
第三章 討論帶領崇拜時的通病 —“喋喋不休”,為了減少口頭贅字、崇拜術語、以及妄稱神的名,作者建議用靜默、音樂以及其他元素取而代之。另外,也可以減慢速度,以平靜、簡練以及即興的言辭平衡之。
第四章 討論重複,作者建議在崇拜中使用創意性的重複,好使敬拜群體能被深具意義的話語所充滿,尤以使用聖經中具深度、奧秘、涵蓋力高卻又簡潔的回應,將廣大的信眾融合在信仰中。
第五章 討論真摯性,作者認為崇拜領袖本身需要向生命敞開,多方鑽研與禱告。以紮實的內容以及真實的生活去填補那空洞的技術。
第六章和第七章 是較為重要的兩章,討論崇拜中的隱喻面以及對神的稱呼。作者認為論到信仰中的神秘性,我們不得不使用隱喻。命題式的語言,無論是如何的精準、可靠,皆難以表達我們形而上的經歷。因此懂得使用比喻的語言是重要的。這也就是為何作者認為關乎神那生動、觸目驚心的詩性語言比較受用和熟悉,傳統的詞彙、聖經的語言更能穿透人的心。
關於神的稱呼,作者特別舉出了一個以神的稱呼做開始,以神的行動做結束的禱告模式:
對神的一個稱呼 Address — 神學上對此稱呼的宣認Acknowledgment — 請求Appeal — 期望Aspiration — 按神已應許的話語(信實)作結。
從第八章開始,以實踐為主,討論實踐上的啟後承先引新局,使崇拜回歸聖言,運用更多悟性的平衡,並見崇拜連結基督普世的教會、多以聖言中哀歌服事這個苦難的世代,讓語言在崇拜中發生應有的綜合功能。
本書非常適合以小組的形式逐章討論、實踐與評估。每一章的後面附有習作、觀摩、資源建立與講道的建議。另外還加插了三個附錄,給予教牧和崇拜領導一些實際的建議,如崇拜設計以及會眾詩歌的評鑑等等。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崇拜語言理論與實踐手冊。

書名 非凡的敬拜─重尋敬拜與佈道的關係與意義
作者 唐慕華
出版日期 2007年7月
出版社 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
ISBN 978-962-88388-2-0
書評者 伍志成

 

第一部 我們的文化和敎會的崇拜 1
一、為甚麼我們那麼迫切需要這本書? 3
第二部 園繞崇拜的文化 17
二、在科技、嬰兒潮和後現代文化裡面 19
三、在當代偶像崇拜的文化外面 51
四、上下顛倒:崇拜作為顛覆性行動 71
第三部 崇拜的文化 93
五、神作為崇拜的中心:崇拜為的是誰? 95
六、信徒的品格:得到滿足還是被滿足? 133
七、「敎會」作為基督徒群體的品格:危機何在? 163
第四部 我們崇拜中的文 207
八、將嬰兒連洗澡水一起倒掉,還是替嬰兒穿上新衣:音樂 209
九、崇拜應該殺死我們:聖言 263
十、我們在故事中的位置:儀式、禮儀和藝術 311
第五部 為文化著想的崇拜 357
十一、外展而不致淺陋 359
十二、「敎會」作為自己的最大敵人:是否歷史重演? 383
附錄:以兒童為對象、有關敎會傳統禮儀的講道 393
踏入後現代主義時期(Postmodernism),教會不單未發揮作光作鹽的作用,反而被世俗的價值觀牽著走。就以崇拜為例,不少教會為了吸引更多人參與聚會,而放棄傳統優質聖樂,不再有詩班組織,不再需要風琴伴奏,以為採用流行音樂風格作主導的敬拜讚美模式就達致人數增長的目的;牧師和傳道人已放棄按正意分解主道牧養小羊,為迎合大眾化口味,反而標榜綽頭,倚靠名人效應,把玩一兩下所謂福音魔術,說說笑話,便完成一篇講章。會眾的悟性和靈命都得不到餵養,每主日都是空空的來,空空的歸去。無怪乎作者將此著作命名為 “Reaching Out Without Dumbing Down: A Theology of Worship for This Urgent Time”。教會信仰的持守正在危急存亡之際(urgent),加上缺乏有份量的神學著作指引出路,今日教會的情況真不容樂觀。
感謝神,筆者拜讀了唐慕華博士的著作—《非凡的敬拜》,豁然開朗,不再孤單。
唐博士再三強調:神乃崇拜的主體(Subject)和客體(Object),是崇拜的中心,任何使我們偏離這方向的事物,無論是多麼動聽,多有屬靈的理由,一概都是拜偶像(Idolatry)的行為。崇拜是為信徒而設的禮儀,其目的是叫信徒藉著敬拜上帝,使其屬靈生命得以優化和成長。為了人數增長,奉獻收入增加等名目而引進市場策略(Marketing Strategy)的崇拜模式,都是走錯誤的方向。另外,就崇拜音樂的討論,唐博士也作十分深入的探討。對於時下廣範流行於教會崇拜的短歌,唐博士形容為糖果(candy) ,其見解一針見血:縱然可口,我們也不應一味餵孩子吃糖果。(Candy is very popular with children, but we wouldn’t feed them only candy)。論崇拜音樂,亦焉。
唐博士給我們的挑戰不是要與世俗分開,乃是要作光作鹽,影響世界。憑著基督教會豐富的音樂及文化藝術的傳統,以抗衡世俗化的價值觀,諸如強調新穎:不鼓勵深層次思考,即時滿足,市場主導,個人主義,自戀主義等。方法是以上帝為主體(Subject) ,編撰崇拜禮儀,透過崇拜塑造信徒高尚品格,滲入社會,影響世界。(We could plan worship that keeps God as the subject, that nurtures the character of the believer, that forms the Christian community to be a people who reach out in God’s purposes to the world.) 唐博士這點真的很值得現今教會反思。
筆者誠意推介此書與所有對崇拜有期望,有要求的信徒;對於負責編撰主日崇拜禮儀的牧師和傳道,這著作更是案上不可少的手冊。惟一美中不足的是中文翻譯文筆略嫌生硬不夠流暢,讀者或可考慮閱覽英文版本。

書名 Liturgical Theology: The Church as Worshiping Community
作者 Simon Chan
出版日期 2006年7月
出版社 InterVarsity Press
ISBN 978-083-08276-3-3
書評者 陳亦君

 

中文書名:《禮儀神學:教會為敬拜的群體》
Part 1: Foundations
1 The Ontology of the Church
2 The Worship of the Church
3 The Shape of the Liturgy
4 The Liturgy as Ecclesial Practice
Part 2: Practices
5 The Catechumenate
6 The Sunday Liturgy
7 Active Participation
1977年,韋伯博士 (Robert E. Webber) 率領一群學者,在倡導“歷史性基督教” (Historic Christianity) 的福音派年議會上,發布《芝加哥的呼籲》(The Chicago Call) 。這是由一系列文件所組成的聲明,目的在於喚醒福音派教會“重新發現”教會的歷史根源並與之“重新連接”。這八項呼籲包括:針對 歷史根源與連續性的呼籲 (A Call to Historic Roots and Continuity);針對忠於聖經 的呼籲 (A Call to Biblical Fidelity) ;針對信條之身份認同的呼籲 (A Call to Creedal Identity);針對整體救贖觀的呼籲 (A Call to Holistic Salvation);針對聖禮一致性的呼籲 (A Call to Sacramental Integrity) ;針對屬靈觀的呼籲 (A Call to Spirituality) ;針對教會之權能的呼籲 (A Call to Church Authority) 以及針對教會之合一的呼籲 (A Call to Church Unity)。(欲知每項呼籲的內容大要,請參http://smallvoices.net/sv5/chicago.htm )
1998年,曾廣海博士撰寫了《靈修神學:基督徒生命的系統研究》。八年後,再完成這一本舉足輕重的禮儀神學經典 — 《禮儀神學:教會為敬拜的群體》。筆者深信他的目的旨在回應“聖禮一致性”以及“屬靈觀”的呼籲而去仔細專研聖經、神學以及溯源自初世紀/教父時期,與基督教歷史根源連脈的新教、天主教與東正教等之禮儀傳習,以提供福音派教會一套完整的系統性論述。
本書共分為兩個部分,即“基礎”與“實踐”。“基礎”的部分乃由教會的本體思想起。在第一章裡,作者以三個聖經的比喻闡述“教會在本體上與三一神的關係”:即神的子民,基督的身體與聖靈的殿。接著,作者在第二章提出教會的本質,必需是從“被呼召成為敬拜的群體”上來理解。教會透過敬拜被鑑別出來,而我們也只有在敬拜中,才會明白“成為教會”的真正意義。在第三章裡,作者指出禮儀中的禮典 (ordo) 表彰教會群體的生命體態與國度觀。禮典中的“聖道”與“聖禮”,乃以基督的“道成肉身”為基礎。而聖禮中聖餐禮,則有着相通 (communion) 的本質以及感恩祭的面向 (Eucharistic Orientation)。另一方面,在地教會本處在 “既濟而未濟” (the “already and not yet”) 之間,因此禮儀也理應有末世的面向 (eschatological orientation)。作者在“基礎”部分的最後一章,強調實踐的重要性。他引用亞歷山大‧希梅曼(Alexander Schmemann)的話說,在敬拜中,教會“代表着基督的身體,彰顯、創造以及履行她自己”。
至於實踐的部分,共分三章,即教義的研習 (The Catechumenate) 、 主日的聖禮儀 (The Sunday Liturgy) 以及積極的參與 (Active Participation)。
“主日的聖禮儀”可說是整個敬拜神學的濃縮。在這一章裡,作者把聖禮儀架構中的四個主要部分:進堂禮、宣揚聖言、感恩聖餐以及遣散禮,逐一講解。好使讀者能明白每個禮儀動作或表徵的真實含義。
《禮儀神學:教會為敬拜的群體》是筆者探究崇拜與神學多年以來,認為是教牧以及負責教會崇拜事工同仁必讀的一本崇拜教科書。曾廣海博士不但思想深遽,文思缜密,言简意深,他更在討論教義的研習時,特別關注到亞洲的文化語境。在此,予以大力推薦。

書名 Engaging with God – a biblical theology of worship
作者 David Peterson
出版日期 2002年7月
出版社 InterVarsity Press
ISBN 978-083-08269-7-1
書評者 唐浩強

 

中文書名:與神對話—崇拜的聖經神學
… 多麼令人嚮往的書名。我們上教會做崇拜,會對人家說是與神相會或是服侍神,然而從聖經神學來思考,以崇拜來服侍神終究是什麼一回事,作者就在此書娓娓道來。
在本書的導言中,指出崇拜是包括了群體的和個人的,而應是以信徒生活為本,又與聖經主要的課題有關,如創造、罪,約、救贖、神的子民、盼望等等。人必須與神有恩約下的關係,才能適切地回應神,和服侍祂。
第一章及第二章談舊約的崇拜,指這是出於神的心意,祂先向列祖啟示自己,繼而在西乃山與以色列立約,以會幕、聖殿、各式禮儀、祭司和律法,訂立神、人交往之道,而服侍神是遍及整個群體的每一個生活層面,崇拜不是對神親暱的靠近,而是畏懼和感謝的歸順。
第三章至第四章把舊約的崇拜歸結在基督身上,而基督並祂的救贖和聖餐成就了舊約律法的要求,祂也是先知所盼望的新聖殿,基督的教訓和要求也成了信徒的生活中心。
第五章藉使徒行傳指出,聖殿雖仍為敬拜中心,但教會的活動重心,已有轉移到教會的日常生活[教導、團契、主餐、禱告(包括讚美)]與運作之勢;耶穌開始被稱為救世者(Saviour)和主(Lord),福音也開始廣傳。
第六章至第七章從保羅書信中的福音訊息中,看出保羅鼓勵信徒隨時隨地以敬虔的生活來榮耀神,傳福音與支持福音事工也成了對神崇拜的一部份。教會聚會和信徒生活看作是新約時代的敬拜。
第八章從希伯來書以神所命定的敬拜啟示—基督—這中保來詮釋舊約的敬拜體系,從而融合舊約與新約的敬拜。
第九章從約翰的書卷指出救贖使人皆可在基督裡,成為神的祭司國度,指向終極在天上對神的真敬拜。
最後一章裏作者指出無論舊新約都以敬拜為中心,信徒乃以全人的生活來服侍神;信眾的敬拜由西乃山、會幕、聖殿,至終凝聚到基督的教會,基督成了神與人、天與地的匯聚點,並且福音的大能使信眾成為活祭獻與神。

書名 Discipling Music Ministry: Twenty-First Century Directions
作者 Calvin M. Johansson
出版日期 1992年5月
出版社 Hendrickson Publishers
ISBN 978-094-35755-2-0
書評者 陳亦君

 

中文書名:門訓音樂事工:二十一世紀之方向
音樂事工被冠上「門訓」(Discipling),到底有何含義 ?按作者卡尔文·约翰逊的解釋,這裡指的「門訓」可以是動詞,亦可以是形容詞。以「門訓」作為動詞,表示音樂事工是「門訓 (Discipling) 」行動的領受者 (receiver),即事工受規訓性音樂 (disciplined music),就是受在和聲、節奏、旋律上趨於嚴謹、簡樸,以神而非自我取悅為中心的音樂所規範(discipled);以「門訓」作為形容詞,表示音樂事工是「門訓 (Discipling) 」行動的施與者(giver),是門訓的仲介 (agent of discipleship),其主要功用在于訓練信徒。而本書的內容指向後者,作者認為給予門訓的音樂方是未來的教會音樂。
本書的第3到第5章,作者帶領讀者反思文化、世界觀與人本化趨勢對教會崇拜與音樂的影響。並在第6章通過「規訓」(Discipline) 一詞在新約聖經的用法、中古修院的簡樸主義以及初期教父的遺訓,強調受規訓是門徒通往成熟的必經之路。第7章,作者用了很長的篇幅來講解規訓音樂的特徵。最後在第9章,提供「門訓音樂事工」參與者:會眾、牧者與音樂工作者一些實踐上的建議,好讓詩篇、聖詩與靈歌的唱頌能成為規訓。
《門訓音樂事工:二十一世紀之方向》適合牧者與音樂工作者閱讀。對於沒有音樂背景的人,第7章可能不太容易理解,但是第9章卻為想教導會眾唱頌詩篇與聖詩的人,提供了很多寶貴的資源。
筆者按:「規訓」(Discipline) 是成長的必須。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要素:克制。因為克制是一種選擇、一種智慧性的去蕪。但它卻需要一副很清晰的圖畫作為動力,那是什麼呢?基督身體與基督國度的圖畫。

書名 神是我們的神──聖樂與牧養發現之旅
主編 譚靜芝
出版日期 2008年8月
出版社 建道神學院
ISBN 978-962-79979-0-0
書評者 鍾倩雯

 

近年香港教會有關崇拜更新、敬拜音樂的選取、崇拜流程處理、分齡崇拜、尋道者崇拜等討論聲音不絕於耳。顯示崇拜不但是教會切身的關懷,而且更新的需要更是逼在眉睫。然而,崇拜的討論必需要有堅實的基礎,若崇拜實踐缺乏聖經與神學作立足點,則會變得隨波逐流,任由文化需要、主觀感受蒺礙信徒以真理敬拜。相反,若崇拜理論失卻實踐場境,亦會產生靈性乾涸、牧養失效的結果。因此,平衡悟性與靈性、宏微兼具的對話,才能達至恰當的結論。
「神是我們的神──聖樂與牧養發現之旅」為建道聖樂系廿周年──聖樂教育年研討會所發表的論文彙編。本書提綱挈領地帶出五項關鍵課題,是探討崇拜不能忽略的要點:
1. 以立約為根基的崇拜
2. 合乎聖經的崇拜
3. 靈裡相交的崇拜
4. 牧靈的崇拜
5. 與文化對談的崇拜
而每個課題先以聖經與神學為首──倚靠聖道為討論的平台;再進入牧養的範疇──反省現時教會的不足與借鑒;最後用實踐的進路──透過禮儀與音樂落實理論的發現。
在強調個人主義、消費主義的世代裡,教會需防備崇拜落入滿足「市場需要」的俗套,甚或因信徒爭恃己見而失卻了合一的見證。本書是十多位華人學者、牧者在主裡共同努力的成果,不僅能集思廣益,而各人背景相異、事奉環境不同卻能在真理的根基上對話,意見相符而不相抵,見證了本文集所採取的進路具備可行性。本書為眾牧者、教會領袖、聖樂事奉人員必讀之作,啟發讀者對崇拜生活有更深層的反思,更新敬拜思維,造就信徒生命。